龍蝦養殖水體環境如何控制

優良的水體生態環境條件是龍蝦養殖質量安全的根本保證。龍蝦的養殖是如何進行控制水體生態環境的?龍蝦養殖的水體生態環境控制進行深入考察。
歸納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嚴格清整和消毒是龍蝦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控制的前提條件
龍蝦養殖池清整時首先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淤泥厚度不超過1米。在消毒前一律排干池水清塘后,通過日曬和冰凍不僅殺滅病菌,而且增加淤泥的通氣性,促使淤泥的中間產物分解、礦化,變成簡單的無機物。在蝦苗放養前10天左右進行藥物清塘消毒。統一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深10厘米每畝水面用生石灰50-75公斤,不僅清除寄生蟲、病菌和害蟲等使池塘保持微堿性的環境和提高池水的硬度,增加緩沖能力,還使淤泥中被膠體所吸附的營養物質代換釋放,增加水的肥度.
移植合理密度水草是龍蝦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控制的根本保證
龍蝦養殖池在種苗放養前必須要種植或移植水草,通過水草的生長繁殖來控制和改善養殖水體的生態環境。水草的種類主要有伊樂藻、輪葉黑藻、金魚藻、苦草、水浮蓮、水花生等。水草既為龍蝦提供更多的飼料源,促進龍蝦的生長,還具有凈化水質的功能,為龍蝦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移植的水草要分布均勻,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栽植保持合理的比例,以適應龍蝦生長棲息的要求。水草覆蓋面積達池塘水面的60%以上,挺水性、沉水性及漂浮性水草各占1/3。
培育天然餌料資源是龍蝦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控制的有效手段
通常每畝水面放養活螺螄200-300公斤,讓其自然生長、繁育。螺螄既為龍蝦提供天然餌料,又對水質有極強的凈化作用,為龍蝦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水質環境。蝦苗放養前5-7天保持池塘水深50厘米,然后進行肥水,如全效有機肥:氨基酸藻源5畝/包加濃縮蛋白氨基酸肥水膏5畝/桶,培育龍蝦水體適口的優質天然餌料,提高蝦苗的成活率。
嚴格加強水質管理是龍蝦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控制的主要措施
(1)水位控制。龍蝦的養殖水位遵循“春淺、夏滿”的原則。春季一般保持在0.6-l米之間,有利于水草的生長、螺螄的繁育和幼蝦的蛻殼生長。夏季水溫較高時,水深控制在1-1.5米,有利于龍蝦度過高溫季節。
(2)適時換水。一般每7天換水1次,高溫季節每2-3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20%-30%,使水質保持“肥、活、嫩、爽”。還定期向水體中潑灑一定量的光合細菌(科洋光合原液)、濃縮EM菌王 、硝化細菌,枯草芽孢桿菌(凈水霸王)之類的生物制劑調節水體。
(3)調節pH值。每15-20天潑灑一次生石灰水。
用量為1米水深每畝水面10公斤,使池水pH值保持在7.5—8.5之間,同時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潑灑抗應激硬殼寶3畝/包或聚能鈣3畝/瓶),促進龍蝦蛻殼生長。
發現水質敗壞,且出現龍蝦上岸、攀爬、甚至死亡等現象,迅即采取措施,改善水環境。先換1/3老水,用弧菌速滅3畝/包對水體進行潑灑消毒后加注新水。第二天用黑金剛解毒底凈2畝/包、凈水霸王1畝/包(枯草芽孢桿菌)潑灑。以后每隔5天左右,定期向水體中潑灑光合細菌(科洋光合原液)、濃縮EM菌王 、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制劑。利用有益菌種制劑,使之形成優勢菌群來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種群數量、生長、繁殖和危害程度,并分解水中有害物,增加溶氧,改善水質。
加強日常管理是龍蝦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控制的重要途徑
(1)保持和維護水草,改善和穩定水質。將漂浮植物水葫蘆、水浮蓮、水花生等攔在一起,成捆、成片,作為龍蝦的棲息場所,夏季起到遮陽降溫作用。
(2)堅持早晚巡塘觀察龍蝦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及時清除殘餌,對食臺定期進行消毒。密切注意水質變化,每天上午4-5時,下午2-3時定點、定深度各測氣溫、水溫一次。每天下午測定透明度一次,保持在30-40厘米為宜。每天黎明前和下午2-3時,各測一次溶解氧,以掌握蝦池中溶氧變化的動態,保持溶解氧含量在3.5毫克/升以上。不定期測定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pH7.0-8.5,氨氮控制在0.6毫克/升以下,亞硝酸鹽在0.01毫克/升,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建立健全龍蝦養殖塘口記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