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凡在本刊所載文章和圖片,版權歸我司所有,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個人不得擅自轉載、改寫等,否則,將視做侵犯權行為,一經查實,本司將依法進行追究。

聯系我們

  • 湖北悅洋恒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電話:400-830-4949
  • 手機:18707229090 13420150008
河蟹養殖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蟹養殖
如何實現高效養蟹
發表時間:2017-03-01     閱讀次數:     字體:【

怎樣提高河蟹的養殖水平?如何使養殖戶對河蟹養殖的技術和管理更加了解,對養殖事業更有信心?隨著河蟹養殖技術的不斷探索和提高,雖然人們對河蟹的養殖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主要還是遵循傳統的粗養模式:培草放苗、清水稀養、換水消殺。這種模式一直制約廣大養殖戶對健康生態養殖理念的推廣,使河蟹養殖停留在飼養水體的利用效率低,產量少,水環境破壞大,發病率高,抗風險能力差,養殖戶精神負擔重,經濟收益低的水平上。怎樣才能擺脫這種局面,讓養殖戶在養殖成本逐年提高的情況下,能在現有池塘面積的基礎上,提高產量,提高養殖成功率?如何保持水體穩定,水色嫩爽,水生植物豐富,以及水體能量循環轉換快,病原生物少,發病低,使生態養殖變得可控、可知、可行?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共同探討的話題:

一.建塘與清塘

1.建塘:

建蟹塘時應選擇:a.水源相對獨立,養殖密度較小的區域,最好是無污染的純淡水河流或支流,以減少高溫期水質及病源的交叉感染。b.不要選擇鹽堿土壤和沙質土壤,塘底四周不漏水,交通、電力方便。c.池塘四周堤坡不宜太陡,最好推出的坡與水平面成30度角,溝與坂田的垂直深度在80~120厘米。坂田上,根據大小開幾條東西向溝。d.進水口與排水口最好是成對角位置布設,并用60目聚乙烯網過濾。排水出口分為上層排水口和下層排水口,以利于表層水溫高時和藻類過度繁殖時能及時排出。e.新開的池塘底泥發黃,土壤板結,蓄肥能力差,肥水困難,水草難長,易生青苔,最好進行土壤改良。

2.清塘消毒→解毒→生物凈化

a.清塘就是排干池水,去除淤泥雜物,消滅敵害生物和有害細菌。為了達到以上目的,很多養殖戶一味追求效果和用藥成本,盲目使用蝦蟹禁用的高殘留、高污染的農藥。如菊酯類、有機磷類等。導致池塘水體環境和土壤環境被破壞,嚴重影響河蟹機體的內分泌和生長發育,造成放苗困難,蛻殼延遲,傷亡大,后期回捕率低。所以,我們建議:最好的清塘方法是排干池水,暴露池底,清除過多的淤泥和雜物。在陽光下暴曬,并翻耕表層土壤,達到消毒殺菌,提高土壤間隙空間的氧氣和水分的含量;蛘,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以及茶籽餅。其特點是:殺菌消毒效果好,對水體土壤破壞小,藥性殘留時間短,對后期養殖無副作用。同時,合理使用還能起到調節池水的酸堿度,消除池底的還原化、酸化、有機化,增加水體中鈣離子含量,有利于河蟹的生長發育。

b.方法與用量:如果是養殖1~2年的蟹塘,池底無太厚淤泥,用漂白粉(含有效氯大于30%)每畝10公斤干法清塘或每畝20~25公斤帶水清塘(平均水深1米)。如果是3年以上的老塘,池底淤泥比較厚,用生石灰(化灰溶水)每畝75~100公斤干法清塘或每畝150~200公斤帶水清塘。如果是清除野雜、泥鰍、魚卵等,用茶籽餅每畝15~35公斤(平均水深1米)與水浸泡24小時后加每畝50斤生石灰化水后混合潑灑,茶籽餅的用量可視塘內野雜魚的種類而增減。茶籽餅施用后,即為有機肥料。消毒除雜后要進行解毒,降解消毒藥品的殘毒以及重金屬、亞硝酸鹽、硫化氫、氨氮、甲烷和其它有害物質的毒性,可在消毒除雜的五天后潑灑解毒超爽。解毒3~5小時后,即可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劑如卓越黑金神、粉劑活菌王復配浸泡后全池潑灑,分解消毒殺死的各種生物尸體,避免二次污染,消除病原隱患。

二.河蟹餌料的投喂

河蟹的消化系統很強,味觸角發達,食譜廣泛。但是河蟹的腸道很短,對食物營養的吸收比較差。所以,河蟹比較貪食,不斷攝食餌料補充能量。但是一次只能攝食少量飼料。如果一天投喂一次料,河蟹短時間吃不完,就會在池塘底部溶散分解,乃至發酵,河蟹不宜攝食。成為其它生物,尤其是螺螄的餌料。所以,養殖戶在料臺上看到成堆螺螄趴在料上濾食,認為河蟹吃剩了。其實是河蟹在顆粒料溶化散開之前沒來得即全部攝食。所以看料投喂要善于總結,做到少量多餐,精粗搭配,全價料與單價飼料交替投喂,滿足河蟹攝料的開口性和適口性以及每個個體生長的需求性。少量多餐、多品種投喂可大大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降低餌料成本,減少未吃完的料在池底滋生細菌,污染水體。河蟹投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精:3~4月份,池塘水溫比較低,蟹苗又經過越冬期的減料和停料,體質比較虛弱,新陳代謝較慢,攝食量少。所以,此時要對河蟹投喂營養豐富的精飼料補充能量,盡快恢復體質,為蛻殼打下基礎。投喂時,餌料營養要做到循序漸進,蛋白質含量由低漸高,以防河蟹開口后,機體對高蛋白餌料的不適應和不吸收。先用低蛋白顆粒料拌酶解多糖或蝦蟹活力素投喂,待河蟹吃料正常、活力增強后逐漸提高蛋白質的含量到38%以上。

5~6月份,池塘水溫一般在15~28℃之間,是河蟹的最適宜生長溫度,也是河蟹生長的高峰季節。此時,河蟹的吃料好,對營養的需求全面。在保證充足餌料的同時,關注河蟹對營養的吸收和轉化。高蛋白和高脂肪的攝入,并不是在河蟹體內能被高吸收和高轉化,相反還會引起河蟹的腸道疾病和肝胰臟疾病,引起內分泌失調、活力下降、生長停滯。因為高蛋白的餌料尤其是動物蛋白質,含有大量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等對河蟹生長不利的成分,造成河蟹肝胰臟的負擔,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使河蟹對餌料營養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所以,在投喂餌料時要注意添加多種維生素、微生態制劑,如蝦蟹多維、健長靈、酶解多糖、保肝促長靈等。促進河蟹的消化吸收,增加免疫能力,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同時,輔以投喂植物性蛋白餌料,如“豆類”等。植物性蛋白含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很低,其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能被河蟹更好地吸收利用。

2.粗:7~8月份,高溫季節,池塘溫度達到28~35℃,河蟹機體的新陳代謝變快,攝食量增大,生長速度加快。此時,河蟹餌料營養的搭配要科學合理,以低蛋白餌料與離子對鈣、健長靈、酶解多糖、金肽康混合投喂,配合植物餌料,如煮熟后的玉米、小麥等。避免因過量投喂高蛋白的餌料造成河蟹肝胰臟對富余營養的大量儲存,而提前催生河蟹性腺的發育,形成性早熟以及引起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同時,減少高蛋白的投喂量,也是防止池塘底部的殘餌糞便在高溫季節發酵,消耗大量溶氧并釋放大量含氮的有毒物質,引起水草、青苔腐爛,藍藻爆發。

3.葷:9~10月份,氣溫早晚涼,河蟹進入生長成熟期,食物范圍和食量均增大,為最后一次蛻殼和生殖回游儲備能量。此時,對河蟹要進行營養強化,以動物性餌料(不低于投餌量的60%),拌活性蒜寶、本草大康、金肽康投喂為主。輔以投喂高蛋白顆粒料和植物性餌料,滿足河蟹增膘育肥的營養需要。

在為河蟹投喂餌料時,堅持每天投餌2次。如果加喂冰鮮魚,須用活性蒜寶與顆粒料拌勻放置30分鐘后投喂。上午8~9點投喂餌料總量的30%,傍晚5~6點投喂餌料總量的70%。堅持每日檢查吃料情況,控制投餌總量。投餌量以投餌后1.5~2小時基本吃完為標準,不得過量投喂。投喂時要沿池塘四周將餌料均勻投在淺水區,并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及河蟹攝食情況,做到晴天多投,陰天少投,水溫低時少投,蛻殼時多次少投;悶雨天不投,水質惡化時不投,發病傷亡時不投。

三. 放養密度與存在的問題

1.放養密度的高與低能直接影響河蟹的產量和規格。所以,放養的密度應根據蟹種的規格、商品蟹的養成要求、蟹塘的條件和飼養的管理水平等因素決定:如果蟹種規格是每斤40~80只,要求成蟹出塘規格是150克以上,應每畝放蟹種600~800只;如果蟹種規格是每斤80~160只,要求成蟹出塘規格是125~150克,應每畝放蟹種1000~1200只。以上兩種放養密度,如果按照平均回捕率75%計算,前者平均產量每畝160斤。后者平均產量每畝230斤。

由此可以看出,放養密度越大,出塘河蟹的產量就越高,但是規格受到影響。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我們分析,密度越大,河蟹消耗的溶氧就越多;密度越大,河蟹的殘餌糞便就越多,分解這些殘餌糞便又消耗大量的溶氧。因此造成水體溶氧不足。在長期低氧環境中,河蟹的機體組織利用氧氣來氧化糖、脂肪等能源物質的水平就下降,導致河蟹的生長發育受阻,出塘的規格就小,嚴重時還會導致河蟹死亡;密度越大,河蟹的底棲空間就越小。為了爭取地盤和爭搶食物,相互之間就會發生打斗,體格強壯的爭食就多,體格弱小的爭食就少,長期就形成規格不整齊,影響出塘的規格,同時還會造成蛻殼蟹和軟殼蟹遭受攻擊。

2.首先要了解水體溶氧的來源,可分為自身產氧、植物和藻類的光合作用產氧和外源氧三個方面。所以,就要引進無污染的外河水,進行肥水培藻,種植水生植物,安裝增氧設備來建立一個全面的產氧環境。而有了這個產氧環境還必須解決水體中的耗氧環境,水體中的耗氧環境主要是殘餌糞便、多余有機物以及浮游植物殘體和浮游動物等。所以,要培養一個生態環境。投放一些鰱、鳙,通過鰱、鳙對浮游動物與浮游植物的攝食作用,以降低水中浮游生物和腐屑的數量;投放螺類和貝類,通過過濾、吸收等作用來凈化水質。再利用微生物菌去分解和降解多余有機物,使之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和硫酸鹽等小分子營養物質,供整個水環境進行良性循環。有了好的水環境,就要解決河蟹的生存空間,池塘的空間主要決定二個方面,一是增加底棲面積,可通過建坡和建礁來實現;二是水體垂直空間,可通過種植水生維管束植物來實現。

四.河蟹養殖回捕率低的分析

目前,河蟹的養殖回捕率都在60~70%之間,普遍比較低。讓養殖戶感到疑惑的是,從放種到后期回捕均未發現損傷。河蟹那里去了?毫無疑問,在養殖過程中河蟹死亡了。之所以我們看不到,是因為大部分河蟹在池底或水草叢中死亡,尤其是第一次蛻殼時。在死亡后河蟹隨即被同類捕食或肢解,剩余殘體又被微生物和浮游動物慢慢分解消化。所以,在養殖過程中河蟹的傷亡數量無法準確統計。只有總結各階段河蟹傷亡的原因和問題,科學養殖,科學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回捕率。下面我們就對容易造成河蟹傷亡而被養殖戶忽略的幾點問題進行探討:

1.蟹種的優劣是養殖成活率的關鍵

選購蟹種時,對苗種塘的管理情況和水質情況以及蟹種的健康指標要全面了解。A.在同一塘口的蟹種,群體規格是否均勻。如果規格不整齊,蛻殼期就不會同步蛻殼,就會發生體格大的蟹種殘食體格小的蟹種。尤其在餌料不足和軟殼時,這種現象更為嚴重。B.蟹種的體色是否一致。健康的蟹種應該體色一致,整潔光亮,無附著物。劣質蟹種體色深淺不一,體色透明呈土黃色的病蟹、體色較深呈灰黑色的老蟹以及體色呈墨綠色或青色的早熟蟹參差不齊。C.蟹種體型和活動能力是否強而有力。要選擇五對胸足勻稱細長、堅硬飽滿無斷足,指節無磨損、鰲足的指節嫰白。蟹種翻身迅速有力,趨向明顯。

2.蟹種放塘時不科學造成傷亡

蟹種放養前,先肥水培養藻類。然后,取蟹種塘口的水和放養塘口的水進行水質指標的測試對比,相差太大要及時調整。待水質指標基本吻合后,才能試水放種。具體步驟是,先將購回的蟹種進行浸泡消毒和抗應激處理,最好用生物消毒如噬菌皇、護苗露。然后將處理好的蟹種放入池塘中浸泡2分鐘后提出水面,靜置5分鐘再放入水中,如此反復2~3次后,打開網袋將蟹種均勻投放在水岸邊,讓其自行爬入水中。

3.蟹種放塘后的水質管理和餌料投喂出現問題造成傷亡

蟹種下塘后,在新的環境下,有機體的內環境需要調整,以適應新的飼養環境。在苗塘時,經過1年的飼養,水體基本趨于富營養化,透明度很低,水位較深,池底溫度穩定。而新的池塘中,水位較淺,池底溫度變化大,水體往往比較清瘦,清澈見底,加上清塘后的土壤和水體中的藥物殘留,使得新的養殖環境與苗池的水體環境以及水質的物理指標相差過大,超過了蟹種的忍受能力。另外,蟹種下塘后,為了追求蟹種的生長速度,大量投喂高蛋白的顆粒料。忽視了天氣和水溫對蟹種的影響,以及蟹種自身的機體需求。此時一般水溫比較低,在5℃以下蟹種幾乎不開口吃料,投喂過量后會造成浪費、破壞水質,滋生細菌。水溫超過5℃時,蟹種才逐漸開口,少量進食。而經過越冬期的蟹種,機體內新陳代謝速度較慢,所有營養物質和能量的儲存處于透支狀態,尤其是體內多種蛋白酶和維生素的缺乏。使得蟹種很難消化吸收高蛋白的顆粒飼料,造成營養不良,在第一次蛻殼時大量死亡。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去年螃蟹價格低,今年螃蟹怎么養?
AV片在线观看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