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開始發現有“白便”,當時有個養殖戶致電給我,說他的蝦塘下風口處漂浮著幾條白白的像蝦便的東西,當時我否定了這是蝦便。我認為對蝦吃什么就拉什么,糞便的顏色應該跟它吃的東西是一樣的,如果說對蝦拉的是白便,除非蝦吃到了泡沫;再者,蝦便應該是沉下去的,不可能浮上來。當時也沒太注意這個問題,因為沒見過,我只讓養殖戶把水質調好,后來不再發現這個問題,對蝦也養到了25尾/斤的規格。
真正出現白便,讓養殖戶熟知的是在2011年,但不算很嚴重,當時發病率低、危害較小,通過常規的水質調節和投喂一些保肝類的中藥就能治好了,所以沒有引起大家的關注。
2012年開始,白便開始蔓延流行,直到現在已成泛濫局面。多數蝦塘發生白便之后,不久就開始出現空腸空胃、游塘,繼而嚴重的出現“偷死”。目前,“偷死”已成為對蝦養殖的頭號殺手,可以說,白便是“偷死”的初始階段,為“偷死”亮起了紅燈。所以,我們及時的防治白便最能有效抑制后期的空腸空胃以及“偷死”造成的巨大損失。白便其實不是便,它是肝胰臟排出的病變組織。發生白便時,對蝦腸道會出現一系列的癥狀,比如腸道發白、發黃、腫大,基于這些表象,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腸炎。其實這不是腸炎,是肝炎,我們要通過現象看本質。
造成白便的原因眾說紛紜,觀點如下:1、細菌感染;2、藻毒素;3、水質惡化;4、霉菌毒素;5、濫用藥物。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我個人認為,天氣和水環境變化是最直接的因素。凡是下雨過后,白便就大量的出現,下雨的時間越長,白便泛濫越嚴重。其實再往細一點說,“聚毒層”是造成白便的主要原因,因為對蝦是底棲動物,“聚毒素”如果不及時消除,就會加重肝胰臟的負擔,腐蝕腸粘膜,最終導致“白便”。
白便之所以難治,因為它不是便,它是肝胰臟病變、壞死,F在,我處理白便的方法是:處理水質,處理水環境,消除“聚毒層”。這樣處理以后,雖然白便不斷,但是對蝦不減料。從發現白便開始,照樣可以養到38~40尾/斤的規格。如果專潑治療白便的藥,潑幾次過后,白便是不見了,但是對蝦開始大量偷死,只能被迫賣掉。